每周微党课|读懂“西迁精神”和“延安精神”
第 25 讲
2020年4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商洛、安康、西安等地进行考察,在此次陕西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西迁精神”“延安精神”这两大宝贵精神财富,其中深意,不言而喻。
党课第二十五讲,让我们一起学习“西迁精神”和“延安精神”。
“西迁精神”:
“西迁精神”是在1956年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过程中,生发出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1955年,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改变当时高等教育布局不合理的局面,支持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央决定交通大学从上海迁往西安。接到西迁令后,这所扎根上海近60年的老校 “打起背包就出发”,1400多名教工、近3000名学生登上了西行列车,义无反顾迁往西安。自1956年首批师生开赴西安,到1959年迁至西安的交通大学主体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交大西迁历时四年,迁校总人数达一万五千余人。

师生将设备装箱准备迁校(图片来源:央视网)
“西迁精神”——抓住机遇 建功立业
2020年4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安交通大学,参观交大西迁博物馆。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讲述着交大西迁的创业历程和辉煌成就,也让每一位观者切实感受到“西迁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新时代只有继承发扬“西迁精神”,才能更好地用知识造福群众,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我们要自觉深入学习和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一种革命精神。因在革命圣地延安诞生,故名。主要内容包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本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延安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延安孕育的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的精神动力。

1946年,毛主席在延安(图片来源:解放军画报)
“延安精神”——滋养初心 淬炼灵魂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是党的革命征程的“落脚点”,也是党前赴后继的“出发点”,“延安精神”在这里孕育,并伴随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构成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考察中,以“延安精神”为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新要求。他强调,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
正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中华民族这艘巨轮才能乘风破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面旗帜才能高高飘扬。
“西迁精神”“延安精神”是我们国家的重要精神财富,是西迁师生和革命党人的优良传统和光辉写照,更是我们青年一代前进的精神旗帜,我们要向老一辈青年人学习,“听党话,跟党走”,坚定信念,艰苦奋斗,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文|摘选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图|新华社、解放军画报/编辑:王小珍/一审一校:程颖/二审二校:刘俊灼/三审三校:曾园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