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1思政一班开展读书分享会
(本网讯:图|吴倩/文|王佳惠)为增强我院学子的专业书籍与论文阅读,深化理论研究与学习,培养阅读兴趣,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营造勤阅读、爱思考、共探讨的学习氛围,更好肩负起青年之责、时代重托,我院21思政一班开展读书分享会。


本期读书分享会由班主任王燕老师主持,陈涵芝、曹文莉、傅祖霞、段文欣、谢妍颖、袁尧琪六位同学围绕专业书籍与近期阅读论文等进行心得分享。
傅祖霞同学首先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内容梗概和重要意义引入本次分享,从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心得分享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在讲述其主要内容时,她借助简明的思维导图帮助同学们厘清整篇文章的主要脉络及逻辑结构。她总结出几点阅读心得,一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二是要结合时代背景、社会实际情况分析、解决问题,三是要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陈涵芝同学简要为大家分享了小说《南风知我意》的故事内容,她深受感触,表示朱旧最打动人的是其所具有的坚韧不拔的品质。这样的品质大部分人不具备,但却心向往之。她以小说人物的片段日记结束本次分享,同时表达了她的阅读感悟。
“我们没有死光,实在是奇迹!”袁尧琪同学就历史背景、“寻找历史的春天”、英雄的故事、咏叹的诗文等四方面阐明他对《当世界年轻的时候》的见解。20世纪30年代,当中国在日本法西斯肆虐下挣扎时,居然有中国人志愿前往西班牙抵抗德意法西斯,他们散发“四海一家”的情怀,像一面镜子照着我们。他大量运用那段历史的相关人物及场景图片,帮助同学们更好了解与该书相关的史实。最后,他以生动的诗文与大家一同感受历史的厚重,反思其带来的启示。
曹文莉同学围绕论文《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及其化解路径》进行分享。她着重提到,人工智能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打开了生活的无限可能空间,又增大了应对意识形态风险的难度,使意识形态风险更趋隐蔽化、全域化、复杂化和动态化。
段文欣同学以诙谐的语言分享了她对“佛系”一词的感受,巧妙设置悬念,导入她对论文《“佛系”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存在样态及批判》的思考与看法,聚焦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现实,与大家共同探讨问题。她明确指出,信息碎片化与重构遮蔽“佛系”文化是伪佛,以问题形式提出“‘佛系’文化主导下的个人或集团并不是真的看淡红尘了”这一观点。

谢妍颖同学为大家介绍作者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个人履历及在当今教育界的重要影响,《做最好的老师》是李镇西25年教育教学精华,凝结了他多年来的教育教学经验。她围绕该书的基本章节,列述了好教师应该有爱和童心、要积极提高教师素养、保护学生的自尊等观点,重点谈及青年班主任要提高科研修养。
分享会最后,班主任王燕老师对每位同学的分享进行细致点评,六位同学的选材虽然各有不同,但从本次的分享会中,可以看出同学们确实有沉下心阅读,体现在此次选题中也有一定进步。同时,她指出加强论文阅读的重要性。她结合身边实例,向大家阐明加强能力锻炼的重要性,具体而言,表示同学们要强化分享过程中的语言表达锻炼,珍惜上台展示的机会,培养一名教师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从而更好地讲述内容、传达思想。
本次读书分享会,有助于培养我院青年学子的良好阅读习惯,使其更加明晰读书的“源头活水”作用,为今后深入学习专业、写作论文打下基础,相信我院青年学子会在阅读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不负韶华、不负殷切期待!
(编辑:吴倩/一审一校:李静悦/二审二校:余希田、陈义忠/三审三校:付小睿)